●看原因急于求成是大学生受骗的主因 大学生初出茅庐,渴望发展一番事业、回馈家庭,但当前社会就业形式较为严峻,竞争激烈,与大学生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传销组织抓住大学生急于求职心理,举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号混淆视听,打出类似于案例1中的“创业牌”,以及像案例2中的“高薪牌”、“感情牌”,加上用成功学、营销学、管理学等作为包装,对大学生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大学生涉世未深,如果缺乏警惕和相关鉴别知识较容易陷入传销组织不能自拔。 大学生们如果发现身处传销组织应当立即选择报警救助,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积极配合警方开展侦查工作,有力打击犯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被警方认为是组织领导者,要积极提供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证明,表明自己作为一般参与者的受害者身份,避免被错误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保留有汇款记录,在配合警方追究对方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可以以不当得利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返还汇款,挽回经济损失。 检察官提醒 高校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 大学生在求职或兼职打工过程中,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克服功利心理,提高就业防范意识。在参加兼职或招聘活动时,要清楚了解招聘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公司地址、法人代表、注册时间等,必要时可查询招聘单位在工商局的登记信息,以免上当。如果应聘单位在外地,最好结伴同行,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毕业证书、身份证等留给招聘单位,提交复印件即可。遇到疑似传销的情况,在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择机向工商部门求证或向公安部门反映情况。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常发生大学生被传销组织跟踪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等突发情况。如果遇到24小时的“软禁”或“跟踪”,大学生可利用外出时机,在人员较为密集的地方寻找机会挣脱求救,也可以通过装病或者利用与家人通话报平安的机会寻求帮助。如果不幸遭遇暴力,要沉着冷静,利用对方放松警惕之机伺机逃离报警。 大学生陷入传销,不仅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与高校管理上的缺位也不无关系。据媒体报道,在众多陷入传销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正规高校的本科生,这些大学生多数是像案例1中的小黄一样想找份好工作,或者像案例2中的小张一样想减轻经济压力找兼职而被骗入传销组织的。由此暴露出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校就业管理部门与班级辅导员要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加大打击传销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远离传销陷阱。 责任编辑:安玦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