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5日讯】(第一直销网)自从保健市场被权健事件撕开一道口子后,各种“背后的秘密”开始井喷式的冲向公众视野,在整治虚假宣传的重拳之下,一切保健品的销售法宝似乎都失灵了。 回顾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30年历程,似乎都与“药品”、“治病”等营销理念分不开。这让不少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成为了不法商家“走上人生巅峰”的捷径。 保健品行业的暴力营销让不少人赚得铂满盆满,但如今,消费者从不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信。而失去了“忽悠”的土壤和唾手可得的暴利之后,保健行业该如何回归正轨,找到发展的新出口? 科学性不足衍生的乱象 当建立在骗局之上的事情败露后,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权健就是代表之一。 保健品属于健康领域,本该为健康保驾护航,可在暴利的驱使下,保健品拥有了“魔力”,披上了“神药”的外衣。 近年来,由于保健品经营者在销售中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的现象颇多,不少保健品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有些内衣,穿一穿就能包治百病;有些保健食品,吃一颗就能立竿见影;有些销售员,比家人还亲近……在一帮推销员的三寸不烂之舌下,保健食品赛过华佗在世,一些老年人被忽悠得“倾囊而出”。 也正因如此,保健食品靠忽悠走出了一条邪路。暴力营销衍生出了暴利的产业链,才喂养出了像权健、华林这样的企业。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积患已久,一朝爆发,一篇文章引发的“蝴蝶效应”将“保健帝国”们击垮。 随着骗局被戳破,人们对于保健食品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保健品从神坛跌落至地狱,又走上了被“妖魔化”的道路。 “权健”出事后,保健市场遭遇了寒冬。不少曾经热衷养生、对保健品颇为信赖的消费者开始谈保健品色变。《南方都市报》保健品合规研究中心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目前对保健品持“不信任”及“失望”的态度。 而后在“百日行动”的整治高压下,保健领域的绝大多数虚假宣传现象已经闻声而倒。 如今大健康产业需求旺盛,保健食品成为健康领域缺一不可的必需品。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健食品的规范也成了最大的难题。 其实,从保健品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长期以来营销人员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功能表述可谓是天马行空,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利用消费者的知识盲区来牟取暴利。这种完全脱离了科学的做法导致了保健市场乱象不断、危机频发。 相关媒体曾写到,导致保健市场翻车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科学体系缺失。“保健食品是适合特殊人群使用的专业产品,非专业人员口授传播方式占70%份额,其随意性孕育了虚假宣传行为甚至是恶意欺诈。” 为此,政府部门针对保健食品规范营销特地做出了多种监管措施,力求保健食品行业的消费认知、竞争格局和市场构成都能够重整。 科学体系建设得从基础做起 如今,保健市场“百日行动”早已转变为“天天行动”,健康问题也早已上升到国家层面,保健行业回归正轨成为了监管部门必须达成的事。 而要想保健市场回到正轨,完善科学体系、增加保健食品的科学依据也成为相关部门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由于保健食品行业缺乏科学基础研究,在宣传、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浮夸、夸大。所以,相关部门首先争取从功能表述、注册要求等基础问题上解决保健食品科学性不足问题。
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的公告》,指出:为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保健功能声称管理,堵塞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被虚假宣传的漏洞,提升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的科学认知和准确判定,避免与药品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混淆,在对不同历史时期批准的保健功能进行梳理汇总的基础上,组织医学、药学、食品、营养等领域专家进行多次论证,研究提出了调整保健功能的意见。 涉及调整、取消和进一步论证的保健功能共计45项,其中,21项拟取消,18项拟调整,6项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首批拟调整功能声称表述的保健功能有18项,包括免疫调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减肥、改善睡眠等。着重强调“有助于”,突出其辅助功能,重申“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的立场。 专家论证认为,现有部分保健功能声称虽符合保健食品监管定位和健康需求,但存在表述不准确问题,容易被虚假或夸大宣传利用,误导消费。 修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表述主要是因过度宣传的后果而引起。其实,《食品安全法》就已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如今,新注册制度也要求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这种科学依据要用什么科学理念、标准和方法来验证,且是否可在人体上验证,都必须指明。而且,现有的27种功能声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营销人员的“想象力”。此外,现在获批产品全部以原料命名,这也为消费者信息查询提供了便利。 除了在保健食品功能表述等方面做出改变之外,监管部门也在努力扩大消费者的知识面,深入展开保健食品科普宣传活动。 让消费者厘清保健食品概念,是从消费终端减少乱象的重要手段,比如明确保健食品不等于药品,更不可能包治百病。“让消费者明白保健食品‘锦上添花’‘小火慢炖’的作用,而绝不是‘立竿见影’‘扭转乾坤’,那种认为‘吃了保健品就不得病’或者‘得了病也不用吃药’的想法显然是错误和不科学的。” 目前,以“科学认知保健食品,明白理性放心消费”为主题的保健食品“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进校园、进商超”专项科普宣传活动已经在全国展开,并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保健食品是大健康产业中的重要一部分,如今,各相关部门正在致力于打掉保健食品科学性不足这只拦路虎,真正地让其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 (原标题:失去了“忽悠”的土壤和“躺赚”的暴利之后,保健行业该如何回归正轨?) 责任编辑:蓝莓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