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求事 向内修行 【直报网9月15日讯】(《直销》杂志 蔡尚融)被人誉为“欧洲文化代言人”的法国人乔治·斯坦纳在论说起欧洲文化的特征时,用了“咖啡馆”和“步行”两种意象来为自己作答:“欧洲到处都有咖啡馆,很多欧洲的文化就是诞生在咖啡馆里的,而美国多的是酒吧,好像主要是为了男女社交之用;欧洲是个可以依靠步行来旅游的地方,不像美国很多地方没有交通工具就寸步难行,步行对于欧洲的精神史有着重要影响。”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正在山东曲阜的孔庙园里用步行的方式丈量从弘道门到大成殿的距离,身在坡顶飞檐和参天古树所装点的独特环境中,人的所行所思也总不自觉地被带进以孔子为源头的那条滋润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人文生息的儒家大河中去,就连这简单的走路,脑子里也会冒出《尔雅》中的那一番“行、步、趋、走、奔”的释义纠缠,古人根据身处环境的区别而界定了不同的行走方式,走路也由此成为了君王贵族们“礼”的一种体现,《战国策》中触龙前往面见赵太后时的“入而徐趋”的动作,也成为中国历代士人以礼修身的行为标准之一。 彼时不禁在想,“步行”这种行为在东方文化中的礼治昭彰,决不会比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威斯伐利亚和波尔多之间走了个来回这件事情没有影响力。乔治·斯坦纳的代言领域若也触及中国,“步行”或许依然可以作为他阐释中国文化特征的意象,但这步行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在四处的旅游中感受寻找哲理诗意,而是作为礼仪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成为一个民族历代士人提高自身修养的行为教化。 简单来说,“步行”影射出的,是几千年来中国士人都格外注重的修身立性的世情心态,《礼记·大学》一言“古之明明德者……”,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放诸于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身基础上,成为古往今来的中国士人极为珍重的行为参照,今天的人们虽然无需在任何时间场合都煞有其事地说道一番,但是那种“向外求事,必先向内修行”的教导却是刻在人们心里。 其实向着内在的修行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便是,婴幼时白纸一般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进行知识填充和情感渲染,成年之后方能对于世事都有一套自我认知,在身处的社会圈层中肩负起相应的担当和贡献。但也不是所有的内在修行都这么普遍化,人言社会丛林,社会也是一套独特存在的生态圈子,那些站在社会生态系统高处的人,那些才能和品行出于泯然大众的人,所经历的内在修为自然也会比寻常众人要多。《诗经》之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诚不遑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