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内度” 其实上文谈了这么多,最终的目的还是想以“理之昭昭”,还日常生活与工作以相同的昭然之心,因为“凡是向内求”的道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工作交流,事业管理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必要。 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造就每个人不一样的性格色彩,在与人的交往中,如何将两种对立冲突的色彩融为一体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其实不妨参考美术学中对色彩的理论运用,在色相环上相互对立的两种色彩,也是物理补色,即两种相互之间对立鲜明的色彩放在一起,可以使一种色彩衬托出另一种色彩的鲜艳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概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个体置身社会大环境中都有触不及底的短板,才有与人合作予以填补,所以,与其一味地希求他人的给予,不如让心态和目光转个弯回到自身,将自己的色温调整到恰当的范围。 李白曾以《行路难》来叹息事业追求的不济,人在世间行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总会循路而去,对生活与对事业的追求亦有可循之道,逢事遵道而行,这在孔孟的眼里是必须,在禅宗的审视中是不虚妄,而在老庄,德之评定即出于其中。东方文化中的“道”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被称为规律,尽管双方之间隔着唯心和唯物的差别,但都说着相同的教诲:遵从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所以在生活和事业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检点自身,行事方法是否得当,行事速度是否过快或者跟不上节奏,尤其身在经营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处在相当的社会地位就应该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智慧担当,前人生活智慧中所规范的各种各样的“度”,就是取决于人对社会规律的揣度和把握。 当然,日常行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会每一件事都刻意地将道与规律写在眼前,很多时候,人对规律的遵从是在自己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相对应的规律失衡也会在无意识的过程中悄然发生,这也许就是在任何一秒的定格中,世界上都会有人受挫、烦恼、困苦、不甘,情绪是个流动的事物,它不可能永远停留在阳光下,每当乌云初生,情绪阴雨的时候,或许那就是我们搁下偏执,进行自我审视的时候。 此外,除了目及心触的现实世界,时空之外的梦想世界和理想国度,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梦想人人都会有,可是谈得多的就会成为滥觞,梦得过于不切实际也会让人沉迷在朝思暮想的困顿中,梦想不因存在于未来,就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必须脱离开来,人们播洒梦想,终须在自己的内里世界,找到一方可以培育和生长的土壤。▲ (原标题:蔡尚融:凡是向内求) 责任编辑:小申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销报道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