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能够吸引这些明星的,还是中国越来越繁荣的电影市场。也正是从2010年,《阿凡达》那时候开始,中国的电影市场就像发育期少年的身高一般,开始猛长。2010年全年票房为101亿,比2009年增加了40亿。这一年的增加量相当于之前7年的增长量的 80%。到了2015年上半年,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加起来超过了200亿,是2010年全年票房的两倍。
相应的,好莱坞大片能在中国上赚到的钱也越来越多了。《速度与激情7》的24亿票房和《变形金刚4》的近20亿票房,对于太平洋东岸的美国电影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刺激。
在这种刺激下,好莱坞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用力,营销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以往的那些老套路:找媒体发稿,汉化一些预告片和海报,买一些公交站牌,办首映礼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
在二十世纪福斯公司负责了多年中国市场推广的廖旭翎对此深有感触,在2010年《阿凡达》上映时还是通过常规的首映礼和物料投放,而在这之后,每上一部电影,他都需要“逼”着自己做出一些新的创意。
“2012年的《泰坦尼克号3D》,我们炒了一把‘怀旧’的概念;《冰川时代4》我们在首映式尝试了AR这种互动式体验;2013年的《金刚狼2》我们请到了休·杰克曼,做了分账片第一次的大型户外红毯首映。”廖旭翎告诉记者。
以往一些因为预算不足而无法实现的创意,在市场变大之后也变得更容易实现。
这里的“变大”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整体市场的票房在增长,其次随着2012年中美双方就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进口好莱坞影片的分账比例也从原来的13%增加到了25%。也就是说,一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每取得1000万元票房,分到口袋里的钱就多了120万元——相应的,本地的营销预算也就更多了。
这些钱被用来购买更多的户外硬广,邀请更多的明星主创来华,举办规模更大的首映礼,或者支持更多本地化的创意。比如当廖旭翎跳糟到传奇影业,在给2014年的暑期电影《哥斯拉》做宣传时,就在和北京新世界百货合作,在广场门口打造了一尊4层楼高、大约12米的巨型哥斯拉雕塑。
尽管预算变多了,但真的做起事来,这些好莱坞大片相比本土影片的营销,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种限制来自公司内部。“进口片整体策略还是要与北美总部沟通讨论,美国同行面对的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而国内市场相关产业链上还没有这么建全和完善,更先进的(营销)方法和手段有的时候不如因地制宜更好用。”伯乐营销CEO张文伯说,他曾经帮《哈利波特》等好莱坞大片做过宣传,由伯乐营销的《捉妖记》刚刚超越《速7》成为新的内地电影票房冠军。
他认为好莱坞大片普遍采用的买硬广、借助明星、办首映仍然是美国市场做法的移植,整体上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营销方式与国产片相比还是简单粗放的,缺少真正定制式的营销。
“中国市场和其他国家太不一样了,体量又非常庞大,你必须单独看待它。”廖旭翎说。
从整体上来看,中美两个市场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电影营销渠道的不同。在美国,好莱坞传统的营销渠道还是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但是在中国,电视广告中的电影广告却少得可怜。相反新媒体、互联网、百度、阿里、腾讯这些巨头的参与使得整个中国的营销渠道和美国完全不同。这些东西都是美国人所不了解的,要说服他们去利用这些渠道就变得非常困难。
而当我们去仔细考察每一部不同的电影的时候,中美之间的差异就会体现在几乎每一个细节上。比如,1905影业和阿里影业想在《碟中谍5》的海报上加一些中国的元素。但是派拉蒙方面觉得像海报这些基础物料还是不宜做一些大的改动,再加上影片后期制作的进程很赶,没有时间再去琢磨中国定制版本的海报,所以派拉蒙没有实现这个建议。
又比如,1905影业提出要用阿汤哥的形象和一家健身品牌做一些整合营销,毕竟阿汤哥年过50还能保持良好身材,很符合健身品牌所想要打造的品牌形象。但是要做这一类的整合营销,不仅需要派拉蒙的认可,还需要阿汤哥的经纪公司的认可。所以,实现的过程会非常的严苛和漫长。
“最后在一些整合营销中,我们只能使用‘碟中谍’这个Logo,任何和阿汤哥相关的,比如照片,甚至是一个剪影都不能用在跨界营销上。”1905影业总经理李伊说。
“上一部电影的高票房,并不能保证你下一部电影预算。很多时候我们拿到的预算要比外界想得少,公司也总是希望花得少,赚得更多。另外,好莱坞公司特别重视数据,你的钱都花在哪了,有什么样的效果,所以许多无法用数据体现的,就很难说服(总部)。”一位现供职于某一家好莱坞“六大”中国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李伊告诉记者,在和派拉蒙合作《碟中谍5》的过程中,派拉蒙会要求中国方面提供每一个营销活动的相关数据,包括名称,周期,预算,影响力,效果、UV、PV等。虽然这种要求对于每一个合作市场都适用,但是“美国人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了解中国。”
一些好莱坞公司开始利用数据更为丰富的社交网络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