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价之喜到维权之难 ——微信圈的消费陷阱就在身边 前不久,山东的马先生在朋友圈中获悉,某知名品牌保健品正在微信圈搞特价销售,每盒比实体店便宜80元,这让他动了心。马先生通过微信支付了货款,并于一周后收到货物。可一打开包装,对比之前用过的保健品,马先生发现不但包装残破、颜色怪异,而且生产日期标注字迹模糊。为此,马先生提出退货要求。但该微商不予理会,并将马先生在微信圈中拉黑。难以维权的马先生有苦难言。 重庆的刘女士打算买条某国外品牌围巾送妈妈作生日礼物。身边一位朋友推荐她通过朋友圈里的闺蜜进行海外代购。据介绍,原价2500元的该品牌围巾,朋友圈内只卖800多元。没过多久,围巾从海外寄来,打开包装后,刘女士发现围巾手感不太对劲。当她拿去品牌店验货时,技术人员告知:该围巾属于高仿产品。 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购物,主要是基于直接或间接的熟人关系。由于销售或代购采取私下交易,且无法提供相应票据,一旦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针对目前微商售假较多的现状,中消协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相信朋友圈内超低价销售和代购。对于显著低于正常价格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要注意信息甄别、慎重购买;不要过分依赖朋友圈内晒单评价信息;在交易过程中要核实对方姓名、所在地等信息,注意保存好交易过程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