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眠有道 【直报网北京8月6日讯】(和治友德)在炎炎夏日里,昼长夜短的自然规律使得人们普遍养成了早起晚睡的生活习惯。由于持续的高温天气,人体容易感到疲惫困倦,因此许多人都形成了在正午时分小睡片刻的作息规律。 我国古代养生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午时(即11点至13点之间)进行短暂的休息,能够有效缓解疲劳、恢复精力,民间流传下“子时大睡,午时小憩”这样富有哲理的养生谚语,体现了古人对作息规律与季节变化关系的深刻理解。 张大宁大师谈子午觉 ![]()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表示,健康养生讲究“子午觉”。中医学的“天人合一”,也称“天人相应”,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环境处处影响着人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养生保健等,人也应该时时处处地适应、配合这种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睡眠也是这样。 传统中医学将睡眠视为阴阳二气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灵枢·大惑论》精辟地指出“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当阳气收敛入阴时便进入睡眠状态,而阳气从阴中释放则自然醒来;《灵枢·口问》进一步阐释:卫气白天运行于阳经,夜间则转入阴经,阴主夜间,故人安卧,阳主上升,阴主下降,当阳气衰竭而阴气旺盛时就会闭目入睡,阴气耗尽而阳气旺盛时就会自然清醒。其中,阳代表白天的活动状态和兴奋过程,属于功能性表现;阴则象征静止、休养和恢复的过程,属于物质基础。 ![]() 张大宁大师表示,中午11点至13点(午时),外界阳气最盛,“午时睡眠可养肾阳”;夜半23点至凌晨1点(子时),外界阴气最盛,“子时睡眠可养肾阴”;“午时不睡伤其(肾)阳,子时寐耗其(肾)阴;伤其阳者嗜眠,耗其阴者失眠”,也就是说,中午不睡午觉则伤肾阳,肾阳伤则下午易嗜睡、困乏;夜半不睡则伤肾阴,肾阴伤则过了半夜1点后难入睡。 所以睡“子午觉”,实是养肾阴,得肾阳的重要方法。大多数人也逐渐意识到睡午觉对健康养生的重要意义,但是午睡也需要“科学午睡”,以下注意事项大家要关注。 【 不宜饭后立即午睡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午餐后人体消化系统开始活跃工作,胃肠蠕动增强,导致大量血液流向消化道,此时大脑供血相对减少,氧气供应不足,若立即入睡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医学专家建议,午餐后最好等待30分钟左右再午休,且午睡时长控制在20至30分钟最为适宜。 【 午休小睡不可凑合 】 建议在短暂休息时也要做好完备的睡眠准备:选择舒适的衣物,平躺于床上,盖好被子并使用枕头。这样的睡眠姿势能有效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打鼾情况,同时对消化系统也有益处。 ![]() 【 不要坐着趴着打盹 】 趴在桌上或坐着打瞌睡会降低脑部血液供应,导致醒来时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耳鸣等脑部供血不足的表现。长期保持这种不良睡姿,还可能造成脊椎生理曲度改变和腰部肌肉慢性损伤。 【 夏季午睡不可贪凉 】 应避免在走廊、树荫、草地或水泥地面等场所随意躺卧入睡,尤其要避开通风口位置,同时注意不让空调或风扇直吹身体。由于睡眠时人体温度调节能力下降,外界的寒气容易侵袭入体,从而引发各种身体不适症状。 【 醒后建议轻度活动 】
午睡醒来后应当先缓缓起身,随后饮用适量温水,这样既能恢复体液平衡,又能稀释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动状态。建议避免在醒后立即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 (原标题:和治友德|夏眠有道:子午觉蕴含养生大智慧) 责任编辑:一一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