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亚马逊自营自建电商生态不同,谷歌在购物上既没有构建供应链,也无需库存、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是以流量为入口,提供平台,将本地商家、速递服务、会员系统联系起来,以低风险的方式布局电商,但这一策略也有可能使平台在交易中过于被动,对于供货商家、物流缺乏有效管控。 2 YouTube 社交电商 作为家喻户晓的UGC视频社区,YouTube平台方、KOL、广告主、品牌方、平台间三者之间的循环在自然形成、平台干预下趋于成熟形态。2018年,收入超过六位数的YouTube频道数量增长了40%以上;2019年,YouTube越发在成为影响力营销、社交电商中的标杆案例。 早前,为粉丝数较高的Up主推行会员制,并与衍生品销售平台Teespring合作,帮助粉丝数超过一万的Up主开展衍生品销售业务,在视频正下方“衍生货架”(Merch Shelf)上,提供t恤、帽子、手机壳等20多种的衍生品,供粉丝购买;这一功能也首次将YouTube打造成可供购物的平台。
例如,《小蜘蛛卢卡斯》的创作者推出主角小蜘蛛的衍生品,并在短短18天内售出了6万多份,利润超过100万美元的利润。 KOL带货在YouTube美妆、消费科技、儿童玩具社区尤为盛行,事实上,纵观YouTube 所有UGC, 最受欢迎的类别一定包括产品测评、“开箱”、购物分享,让视频观看本身带有极大“种草”的属性;不过,即便KOL带货盛行,仍存在一定的不可控问题,虽然全新的购物功能与KOL营销并不相悖,但为更广泛的非KOL内容素材提供了全新的商业化可能。 过去,视频中商品推荐,只是以描述栏中附带商品链接的方式进行推广,用户需从原先页面跳转,对于用户体验干扰性较大,按照谷歌营销大会上拟定的计划,新的购物功能和广告呈现形式是在视频下方加入相关商品信息小框,点击即可直接购买; 同时,就谷歌购物为用户全新推出的个性化主页而言,平台将让观众按照自己喜欢的品牌、所需功能对产品进行筛选,并便于观众统一阅读产品评论和观看视频,谷歌举例说“如果你想买一套新的耳机,可以在购物页面输出“无线”或“索尼”等关键词筛选。 与Instagram的图片为主的可购物标签嵌入不同,以动态视频为主要内容的YouTube还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具沉浸式、交互感,场景匹配更灵活的电商功能。
回顾谷歌在零售方面的历史布局,最初以“谷歌购物”(GoogleShopping)为名,主要提供商品信息聚合,换言之,即作为购物信息的搜索引擎,告知消费者商品线下购买信息。 随后,在2013年,谷歌推出“谷歌购物速递“(Google Shopping Express),在原有基础上,开始与知名线下零售商联手,由零售商负责供应,提供免费的当天或隔天送达服务,亚马逊也在特定地区尝试当天送达,但价格却略高于谷歌购物速递。 上线一年后,“谷歌购物速递”更名为“谷歌速递”(GoogleExpress),在物流上采取自建加外包的方式,在原先按每单收运费的基础上,推出月套餐和年套餐,许多观点认为,此举基本意味着谷歌开始与亚马逊正面竞争;
虽然经过数年积累,电商业务并无很大亮点,但谷歌知道,它在其他平台上拥有流量,可以将“产品发现“转化为广告收入、点击量和转化。于是开始模仿图片分享社区Pinterest的做法,借用图像、视频等内容构建场景,集聚兴趣社群、刺激即兴的消费。 乍一看,似乎谷歌搜索引擎和线上服务和亚马逊的电子商务王国并无重叠,多年来两家公司也只在各自业务的边缘地带博弈,如今却有着一系列利益的重叠:在云计算领域,谷歌云正挑战亚马逊的Web服务;视频流媒体方面,亚马逊的游戏流媒体平台Twitch的势头,不断冲击着谷歌的YouTube,成为年轻群体流行视频的替代品;智能音箱方面,谷歌Home和亚马逊Echo也在争夺市场份额。 原本两条平行线,正在相交。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引流平台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意义不同——2015年,大约有54%的用户在搜索商品首先用到的平台是谷歌,有46%第一时间通过亚马逊搜索商品;不过,据市场分析公司Jumpshot的数据显示,2018年,这个数字发生了逆转;亚马逊正在成为许多数字购物者的主要产品搜索平台。 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者在新业务上都有触及,谷歌的电商业务,只支持谷歌自有的支付服务,满足一定消费标准才支持免费送货,服务仅限于美国(不过谷歌为旗下各服务、平台强化电商功能,也会反向刺激广告收入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