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动下的擦边球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为扩大销售,但部分企业生产水平达不到申请“蓝帽子”的资质等因素是企业不惜铤而走险“打擦边球”的主要原因。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一个普通的食品或固体饮料,很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但保健食品的准入门槛很高,部分企业水平达不到,申报周期又有一定的时长。为增加产品营销过程中的卖点,企业将产品赋予一定的功能,从而扩大销售量。 资料显示,如果产品想以保健品的身份进行销售,必须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保健字号批文,即“蓝帽子”。保健品许可证的壁垒较高,一般来说,为取得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保健食品标志,保健品企业平均需要为每个SKU(单个产品品种)支付30 万元以上成本,审批时间长达3-5年。 在陈音江看来,只有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和相关安全标准等均达到相应要求,才能获得相应的保健品审批文号。如果没有获得保健品审批文号就在销售过程中宣称具有相应保健功能,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违法诚信问题,还会扰乱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未达到相应要求的企业,其生产成本很低,却通过夸大宣传谋取暴利;而正规企业为获得审批文号和资质,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保健品行业会造成较大影响。” 陈音江进一步表示,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保健品市场加大了监管及打击力度,开展了一系列保健品专项整治行动。将来有关部门可以将专项整治的经验和成果转化为常态化监管机制,进一步对保健品市场加强日常监管。经营者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人,要不断强化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督促经销商和代理商落实到位,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原标题:暗示产品有保健功效 颜如玉打擦边球) 责任编辑:蓝莓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