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拼购的两大条件 这边拼多多与阿里、京东等大型传统电商平台打得水深火热,另一边中小社交电商平台趁势依葫芦画瓢,一笔一划地跟着拼多多学社交电商的裂变玩法。 一字蔽之:“拼”。 “拼”是深入拼多多骨髓的基因。随之产生的用户裂变效应,是社交电商平台的重点模仿的对象。 拼购这种模式,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有极大诱惑力。 从商家端来说,拼团这一模式,带来提前锁定的订单数和确定的订单周期。得以让数量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就值得牺牲部分毛利履约完订单。 今年6月,《零售老板内参》走访时发现,世界最大牛仔裤产地中山大涌,当大部分牛仔裤厂厂长认为19.9的牛仔裤没钱赚的时候,依然有少数几位厂长,已经决定要扩大在拼多多上的投入。 当时许多牛仔裤厂遇到的难题是,开出上万月薪还是招不到人,而招工难的原因在于工厂接不到稳定订单。工人干一个月玩一个月,一整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 拼多多上拼来的大量订单,能保证工厂正常运作,保证工人劳动量。这样,招工的时候,工厂不仅说话硬气,还能保证招到熟练工,让生产持续高速运转起来。只要生产持续运转,不仅保障了工厂最大要素的良性循环,挣钱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此,比起让工厂正常运作,毛利的重要性,在产业链的要素占比上,确实比不上订单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特别是拼多多早期面向的县乡下沉用户,价格是驱动消费的第一要素。 这句话,也可以作为零售业万年不变的第一命题。 当然,低价的跟风者,多了去了,这也是社交电商疯狂烧钱的重灾区。大部分建立在微商业务基础上的中小型社交电商平台,知其低价,不知其为什么低价。往往在平台上线开始就胡乱烧一通钱,通过大力补贴甚至免费形式,吸引消费者来平台薅羊毛。 淘集集的员工曾向《零售老板内参》透露,平台不仅补贴消费者,还补贴商家,这个平台以前上的不少商品,显示出异乎寻常的低价。比如一支牙膏3元包邮,一箱卷纸1元还包邮。 然而,低价是吸引用户的最后有利条件,其实并不能是撬动订单,甚至是交易关系的唯一条件。平台提供的低质低价商品,很可能会遭到口碑反噬。下沉用户表达不满的方式,最集中的爆发,就是在快手上,吐槽哪家哪家的东西很烂。 低价与好货,是决定零售业务健康向好发展的两大因素,二者只有孰先孰后的选择。比如,同样基于下沉市场拓展,阿里的聚划算,借助阿里拥有全球最强最全大中小品牌商、产业带和品牌工厂,打造的业务核心就是先好货再低价。基于丰富的商家生态资源,加上阿里平台的高议价能力,有底气持续拿出好货低价。 而黄峥声称拼多多要做Costco+迪士尼的生态。关键在于,Costco近30%的自有商品是一大亮点,而这些商品多数集中在不以品牌溢价为主(比如美妆品),即那些以满足日常功能性需求的品类上。 拼多多很了解其中要害关系,拼多多结合上游产业带和品牌工厂,目前也在低价好货,注意,先低价再好货方面,做的很不错。 至于那些改头换面,或是新崛起的中小型社交电商平台,在烧钱拓展用户基数之后,既无法保证好货,到最后连最基本的低价也做不到。靠补贴吹起来的流量平台,最终只能变成部分商家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销售渠道之一,冲冲一下出货量而已。 人、货两端的忠诚度,从来不属于这些中小型社交电商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