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NA中国聂怀禹接受人民

USANA中国聂怀禹接受人民

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健康中国(2018年度)论坛日

黄金宝:有这么大差别,

黄金宝:有这么大差别,

这个春天,江浙沪一直在上演“流浪太阳”。天刚放晴两天,新一轮的降雨就又来了。

双迪潘晓非2月份家书:

双迪潘晓非2月份家书:

寒日褪去冬归尽,万物勃发喜迎春。浓浓的年味还没散去,双迪家人已然收心回位。春

当前位置: 直销报道网 > 焦点 >

张毅提案:强化保健食品监管 保障老年人权益

时间:2019-03-05 10:55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北京晚报 点击:
随着“权健”、“无限极”被相继调查,存在于保健品行业的虚假宣传等问题再一次引发人们的关注。根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的年销售额约为

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张毅带来一份提案,建议强化保健品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北晚新视觉供图

【直报网北京3月5日讯】(北京晚报)随着“权健”、“无限极”被相继调查,存在于保健品行业的虚假宣传等问题再一次引发人们的关注。根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的年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到50%以上,已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张毅带来一份提案,建议强化保健食品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

政协委员关注保健品坑人

张毅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在刚刚落幕的今年北京市“两会”上,她带来了一份关于“保健品”的提案。“我关注这个问题已经一年多了,一些保健品厂商夸大功效、模糊概念,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她表示,老年人是保健品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因为买保健品上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据她的调研,老年人除了有健康长寿的需求外,他们的出发点还是为子女考虑。他们天真地认为,吃了这些具有神奇效果的保健品,身体就能够保持健康,这样就可以给子女减轻负担。于是,许多老人会不惜重金,大量购买保健品。

然而,这些保健品的功效并不能达到所宣称的效果。张毅说,有的保健品没有任何保健功效,却通过虚假宣传,欺骗老年人有治疗功效;有的保健品其实是无法获得批准文号的普通食品,为了获得更大的销路,千方百计披上了保健品的“外衣”;有的保健品则是作出类似保健功能的“暧昧表述”,让老年人难以辨别。她还提到,“会销”如今已经成为保健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保健品厂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健康讲座”、“体检活动”,“连蒙带吓”,让老人掏钱。

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老年法律事务部主任张志友告诉记者,保健品的销售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会销”授课或体检的形式,另一种是在一些杂志、报纸以及电视、广播投放大量的广告,通过邮寄货到付款的方式销售。

赠送礼品让老人难抵诱惑

“无论是哪种销售途径,这里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销售渠道的不正规。”张志友表示,老年人通过这两种渠道购买到的保健品一旦发现有问题,连如何维权都非常困难。

他提到,在不少案例中,许多老人是被主办方以“赠送礼品”为诱饵被拉到会场听讲座的。这种推销方式,常常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最近,家住海淀区羊坊店的李大妈就险些“中招”。一次,她去超市购物,在门口被一个热情的推销员拉住了。推销员说,公司做活动免费发放老年鞋,让她第二天早起到超市门口领取。一听免费,李大妈动了心,当时就给推销员留下了姓名和联系电话。李大妈回家跟邻居一说,对方急忙劝住了她:“可别去。”原来,她的邻居就参与了免费领取老年鞋的活动,结果被拉到一个不认识的地方开了一天会,推销各种保健品,不买不让走。

张志友说,在他接触的一些案例中,一些上当受骗的老人拨打了报警电话,可警方往往无法为他们立案。在一些案例中,老人们购买的保健品甚至没有销售方。“有些业务员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姓名,但是留下的名字中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名字?”

他表示,即使是用POS机刷卡付款,小票上显示的收款方也不是保健品销售公司。有的显示的是个体,有的甚至是餐馆,还有超市。他指出,销售的主体找不到,甚至没有发票或者收据,这就让老年人维权难上加难。“消费的时候缺乏有力的证据,事后维权的时候,必然会增加维权的成本。”

老人已被销售人员精准锁定

那么,保健品是怎么盯上老年人的呢?张毅委员介绍,小区里面的小广告、熟人的介绍,都是老年人获取保健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老年人个人信息的泄露,让各种保健品的销售电话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他们。她说,要保护老年人的权益,从源头上就要严厉打击那些售卖个人信息的人员。

张毅也在提案里提到,“会销”如今已经成为保健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保健品厂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健康讲座”、“体检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但对于“会销”这种模式,并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

张毅在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引导保健品厂商诚信经营、守法经营。针对部分保健品涉嫌欺诈和虚假宣传,除了进一步加强监管,还要建立相应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举报,提高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的识假辨假能力。

她建议,对于保健品的“会销”模式,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比如举行这种活动需要在有关部门备案,并提交证明相关资质的证件,对于虚假或误导消费者的宣传,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网络销售的保健品,同样也要加强监管。

张志友介绍,不少保健品在销售过程中都存在着虚假宣传的问题。他也建议,在保健品推销类型中,市场监管部门应该重点打击危害较大的“会销”方式,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保健品广告中存在过度夸大和诱骗的成分。

冲动消费因为“缺爱”

“大部分老人都非常节省,他们为了买菜便宜点儿宁可多坐几站公交。”张毅认为,有关部门对保健品市场监管不到位,导致不法商家有机可乘。而部分保健品厂商受利益的驱使,则想尽办法“专攻”老年人,把老年人当成了他们的提款机。

张志友介绍,这些保健品往往并不便宜,有的甚至可以用“天价”形容。“往往成本只有几十元的保健品会以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价格销售给老年人。”他说,很多老人花大钱购买保健品后,往往很快就会后悔,这说明购买行为并不能反映他们真实的意志。在一些讲座上,销售人员在推销保健品的时候往往会带有哄骗的戏码,或者通过“体检”结果来吓唬老人。

所以,在很多“会销”上,不少老人跟风抢购,非理性一次性购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保健品。“我接触过一个案例,老人买回来的保健品,如果按照销售人员建议的剂量吃,还没吃完这些保健品就都过期了。”

老年人盲目购买保健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老人容易被洗脑呢?张志友表示,这是因为不少老人过分担忧自己的身体,他们过度依赖保健品,总是想通过吃某种保健品来治好慢性疾病。一些保健品的宣传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才会出现老人宁愿相信吃保健品控制三高,也不愿意去医院正常看病吃药的情况。

“购买保健品的金额有不少都是大额消费,而在很多案例中,老人几乎没有跟子女沟通。”张志友说,在很多案例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老人跟子女沟通不畅的问题。消费前不商量,没有人为老人的冲动和不理性的消费把关,一旦老人事后发现上当受骗,却又因为年龄大、没精力而陷入维权僵局。更有甚者,许多老人因为怕子女埋怨,而选择了忍气吞声。

为什么上当受骗的总是老年人?在调研的过程中,张毅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她发现,虽然有的老年人非常睿智,但是对一些打“感情牌”的销售手段是没有招架之力的。越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越容易在销售人员的劝说下冲动消费。她建议,与其让销售人员虚情假意地来问候,不如让老人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建议探索弹性假期制度,让子女有时间多陪陪老人。”

(原标题:张毅提案:强化保健食品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本网内容授权书
Copyright © 1998 - 2013 www.Chnds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直销报道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5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