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直销,对于社会大众来讲,就是这样一个完全超出自己认知经验的他者。比如购物,人们更喜欢自主选择,方法可以看看购买者的评价和推荐。但是,未必都能接受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主动推荐,尤其是喋喋不休甚至死缠烂打。遇上这样的,很容易形成“传销”的印象。而如果接受了推荐购买了产品,却发现推荐者夸大其词,而且质价难副,就更容易形成负面评价。 面对此,该怎么办? 毫无疑问,直销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与常规的销售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不同还形成了封闭化趋向,不真正进入行业就闹不懂看不惯。于是在公众那里,直销就成了一个反常的存在。而要想真正走向大众,就必须首先正常起来。 所谓正常,就是让直销回归本质,即就是一种销售产品的方式,而不要再神话为“事业机会”;产品必须靠高质低价产生竞争力,而不是靠所谓话术。 直销正常起来,才会让直销逐渐摆脱“污名化”的恶果。 那么,该怎么做? 要走向阳光。这里的阳光,并非说之前见不得光,而是说过于封闭会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偏见来自于误解,而误解更多由于不了解。所以,要让公众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也了解自己的销售方式。了解,才是接受的前提。可以说,移动互联时代,提供了更多走向公众的机会。 要避免破窗。破窗理论认为,面对一个有破玻璃的窗子,会有更多的人扔石头。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肩负着补上破玻璃的责任。如果只顾自己利益,不惜破坏整个行业形象,就会给整个行业引来更多乱石。权健和华林,就是那个打破第一块玻璃的人,其他企业却没有理由坐视不理。 要循法而行。这几年人们强调最多的是营商环境,恶劣的舆论无疑是不利的营商环境之一。但是,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只要循法而行,又何惧“碰瓷”、污蔑?大不了法庭上见。最近,有部分企业对恶意维权个人采取法律诉讼途径,就颇值得称道。 最后,引用法制日报评论的一句话作结:“保护企业依法公平有序竞争,是法治国家的本意,客观、理性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是媒体的责任。不能让一些不客观的评论、说法,成为整个直销行业规范发展的枷锁。” 而避免“不客观的评论”,行业自身更需努力。 (原标题:被“污名化”的直销更需要自己“正名”)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