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6月21日讯】(新浪潮杂志)最近几天,身处不利舆论漩涡中的直销行业,都在为两篇文章点赞。一篇是来自《法制日报》的评论:《给合法直销企业良性发展空间》;另一篇是来自中新网的报道:《专家:社会公众对直销行业了解不足 应加强正面教育》。两篇文章都直面直销行业从“权健事件”以来的舆论困境,为被污名化的直销企业呐喊。而且由于两家媒体的权威身份,自然令直销行业备受鼓舞。 先看法制日报的评论:“什么是直销?什么是传销?我国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凡事要于法有据,是直销还是传销要依法判断,既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凭感觉猜测。” 再看中新网的报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创始院长、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孙选中教授表示,直销和传销确实有容易让人混淆的地方,但其本质界限还是很清晰的,即直销是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而传销则是以诈骗钱财为目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两者关注的是同一个问题:直销为传销“背锅”。解决的方法,则是加强正面教育。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加强正面教育?如何让公众能理性、正确地分辨直销和传销? 毫无疑问,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直销企业,都做了不少“正名”的工作,但收效可谓甚微。比如说,监管部门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直销和传销在法律意义上的区别,但很难让公众从现实观感上得到确认。再比如,直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广做公益事业,给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但依然难以得到认可,反而很可能被误作“洗白”。 原因无他,直销背负的历史包袱太重,以至于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偏见如此之深。而法律与现实之间的形左实右,又不断的强化“直销与传销差不多”的刻板印象,从而令直销企业不断深陷舆论的漩涡,“权健事件”只不过将目标进一步放大,导致各方舆论聚焦,进一步拉低了行业的社会信任。 崩塌需要重建,污名需要正名,此次中央级权威媒体的公开发声,对于行业来讲,就是一次有利的契机。 但是,还远远不够。 真正能够为行业正名的,还是行业自身,再具体而言就是企业。 所谓偏见,按照学术点的说法就是人们头脑中预先设定的负面看法。而偏见的形成也不是毫无来由,必定有其道理存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人们对与自己不同的群体,更容易形成偏见。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甚至种族歧视,皆来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