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月11日讯】(北京商报)2016年对于内资药企来说无疑是由政策驱动的一年。在医药行业,没有哪一年有如此多的政策文件出台。《药品管理法》、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诸多制度的相继落地,一系列政策带来了大浪淘沙的效果,但风云变幻之后,也有不少严守产品质量大关、热衷于创新的本土药企先人一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诸多政策的红利正在向医药产业链释放,行业发展的“风口”正在形成,但要在这“风口”立足,考验的是企业家的智慧。 政策集中释放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家层面和各省市大约下发了1400多个政策文件,而这些政策文件在2017年大多要推行下去。可以说,2016年是医药政策大年。在过去的一年中,《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的修订和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规范了药品管理和注册的各个环节;一致性评价、临床数据自查和工艺核查严把质量关,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两票制”、药品追溯制度、GSP飞检不仅压缩了流通环节,更掀起了药品流通整治风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相关人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三大问题却长期没能得到解决:一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本土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约95%是仿制药;三是高质量药品和创新产品供应不足。一些创新药物尚未实现自给,无法满足百姓用药需求。 过去一年政策的集中释放,关键就在于提升制药企业的产品质量,并调控药价。“ 两票制 的推出,起到了压缩流通领域企业的作用,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流通费用,在总体上降低药价。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则实现了有效的控费,原先质量差但价格低的很多不合格的药品和药企都将被淘汰,这一方面是提高国内药企多小、散、乱的集中度,更关键的是有助于控费工具筛选有效的药品。”医药行业分析人士岳锋向北京商报记者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