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7日讯】(中国网财经)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这将成为下一阶段金融政策的“出发点”,金融系统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 如何把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两大基本要求更好结合起来,本次会议也提出了两个关键方向。 一方面,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为出发点,要求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 这一表态在当前阶段十分关键。首先,市场关于去杠杆问题争鸣渐起。尽管此前对高杠杆等问题的普遍担忧仍然存在,但已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各监管部门“从严”监管叠加,或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决策层的态度是引导预期和政策定调的关键;其次,去杠杆工作也的确面临着新的形势——之所以此时强调“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是因为前期的金融强监管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作为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被视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是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监管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强监管,此前不少乱象已经得到整治。8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第二次会议认为,目前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市场预期明显变化,金融机构合规意识增强,野蛮扩张、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初步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向收敛状态转变。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金融委第二次会议在强调了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发出了警示:当前中国经济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外部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需要积极稳妥、更加精准地予以应对。这种复杂性对各项政策的力度、节奏和时机提出了新的考验。 毫无疑问,杠杆仍要去,却并非靠蛮干。金融政策的动态调整与金融市场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到,既要防范高杠杆等因素可能引发的风险,又要防范“预防、处置风险过程中的风险”,找到二者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应是决策层关注的重点。 实际上,近期的两次金融委会议已经明确,下一阶段主要是结构性去杠杆。而结构性,即意味着有重点、有次序,意味着未来政策不可能“一刀切”,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的时机。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这种力度、节奏和时间的把握不限于去杠杆。伴随此前“纠偏”信号得到集中强化且取得阶段性成果,监管政策不会停留在强威慑带来的短期约束力上。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上,未来更可能有重点、有次序地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形成有分工、有协作、有互补的风险隔离机制、风险缓冲机制和风险管理协调机制,形成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为出发点,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众所周知,金融杠杆本非洪水猛兽。适度加杠杆,好处显而易见。大到国家经济建设,中到企业扩大再生产,小到个人贷款消费、按揭购房,都离不开金融杠杆的作用。但是,如果加杠杆的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配置在低效率的领域,那么实体发展滞后带来的风险终将传导至金融领域,后者的发展就成为无水之源;相应地,如果缺乏了有效的金融支持,实体也难言振兴。 基于此,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本源,是多次会议精神的延续,也是金融与实体最本质的联结。这一方向在随后多次重要会议精神中得到确认和强化。就在政治局会议召开次日,人民银行召开的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所部署的六项工作中,前三项均强调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8月3日召开的金融委第二次会议也特别明确,要“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可以看到,上述几次会议强调的服务实体不仅在于方向,更在于路径: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具体而言,包括健全正向激励机制等具体的制度设计安排,被视为调动金融领域中人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这也显示出,除了“定调”,这些重要会议也在关注“巧方法”。 近期连续数次决策层和监管层的会议表明,现阶段,在“坚决去杠杆”的方向不变,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的基调下,市场主体不该闻“防风险”而惜贷、断贷,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名,进行花式创新或简单地将资源输向低效配置领域。只有牢牢把握住“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这个出发点,以此为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基石,才能更好地理解政策,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原标题:金融委:杠杆率趋于稳定 非法集资等乱象初步遏制)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