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2月25日讯】(作者:李 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规律所决定的。 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过去一度依赖劳动力、资本、资源和外部市场扩张支撑的增长方式面临拐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科技的新变化、人民的新需要。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由低水平平衡到高水平平衡的发展过程。解决经济社会体系出现的新的不平衡、不充分,本身就是培育增长新动力、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另外,从国际经验教训来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个共同特征是实现了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如果实现不了高质量发展,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即使是成功转型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线性的上升,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回答,我认为需要着力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于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寻求新的平衡。居民的需求内涵大大扩展,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对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都不断增加,但现有的供给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顺应、培育和释放新的需求,拉动供给侧的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 二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较小的投入实现较高的产出,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资本、劳动力等很多生产要素还处于闲置状态。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可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利用规模效应,实现量的快速扩张。近年来,我国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供给都面临瓶颈,只能更多依靠生产率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高效、更集约地发挥现有要素的潜力,更好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才能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