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创造奇迹,又备受诟病;既充满期侍,又满怀疑惑;既力量微薄,又屡创奇迹……这就是保健品行业,它好象一个聪明但又不听话的孩子,在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取得耀眼成绩的同时,也不断弄出一些状况来! 三十年了,为何依旧恶习难改 中国保健品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状况不断的行业,每年都会有一批企业被媒体爆光,“假冒伪劣、夸大功效、虚假宣传”成为行业发展中如影相随的一些恶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分析了2012年和2013年1-3月期间,118个省级电视频道、171个地市级电视频道和101份报刊的监测数据,数据显示保健食品广告90%以上属于虚假违法广告。为严惩违法保健食品广告,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开展“打四非”和八部门联合开展了整治虚假违法医药广告专项行动统一部署。 去年,主打“良心药、放心药”的修正药业及一批用废皮鞋料做胶囊的医药企业被爆光,让医药行业又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为社会提供呵护健康产品的企业,却在产品上“投毒”,真是让人愤慨,愤怒的消费者把其官网都给黑了! 据2011年中消协的统计数据显示出: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质量、广告和虚假品质,4487件保健用品的投诉中,涉及质量的2416件,广告532件,虚假品质421件。中科、绿谷、御生堂等知名品牌也涉足其中,各地查出的大大小小保健品违规企业数不胜数。 为什么行业发展近三十年了,这些行业恶习还依旧存在呢?我们在关注这些行为本身的同时,更要关注导致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一个问题二十年时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保健品生产企业、消费者、行业监管部门、媒体等都有责任,其中消费意识不成熟和保健品企业的急功近利,是导致这些乱象的两大主要原因。 按照卫生部定义: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然而中国的保健品企业更多时是把把保健品当成药品来卖,消费者也乐意把把健品当药买。 为了增加保健品的价值感、满足消费者急迫性需求,扩大保健品消费人群,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快速回款,从业企业爱把保健品当药卖,并且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地凭空为产品增加了很多其自身不具备的保健功能。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保健品消费意识还不成熟,在保健品企业失实宣传诱导下,消费者很多也是把保健品当成药品来消费,买保健品的也是奔着解决身体某一症状购买的,不成熟的消费意识,为保健品企业迎合和利用消费者,顺利促成销焦提供了条件。 保健品行业的广告监管也非常富有中国特色:同样一个媒体,此审稿和彼审稿的结果会相差很大,此一时和彼一时的审稿相差也很大;同一广告,在甲媒体和乙媒体的审稿相差十万八千里,在浙江上不了的广告,到中、西部某省可以原文照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