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不能仅靠情怀” 善达网:公益是给与,是想着怎样让受助者生活得更好,商业更多是博弈,是想着从对方那里赚多少钱。心态是不一样的。 彭 翔:我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公益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深刻。比如去探访“春苗营养计划”建成的厨房时,真的能从那些孩子的眼里看出项目给他们带来的感激和改变。再回到工作中时,就感觉工作特别有意义,心情很快乐。 做公益的人,都是比较有理想、有情怀,我做企业CSR,接触过很多NGO,听他们介绍项目,我很敬佩他们的热情和理想,但是他们不太能够主动地与他人做沟通和交流,有时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非常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不是说这是错的,但如果接地气一些,会更好。做公益不能仅靠情怀,重要的是要告诉捐款人你有什么资源,以及对于企业塑造形象的价值所在。 善达网:从事公益对你个人及家庭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是否也支持孩子以后也从事公益事业? 彭 翔:我女儿今年17岁了,特别喜欢做公益,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吧,她不是特别追求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希望多一点人生体验。她经常跟我说:“妈妈,你的工作太有意思了!每天都是在接触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很有趣”。 相对于传统中国意义上的母亲,我对待孩子属于“放养式”,我对她的教育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可以尝试,我都会支持。但一定要告诉我尝试后的感想,是适合还是不适合,我需要知道理由。小学时,她报了有二十多个班,跆拳道、打击乐、绘画、舞蹈、英语……有的她一直坚持上,有的去一次则就不去了。就是这种多样的尝试中找自己的兴趣点。而我,也没有刻意地一定要让她成为什么。她的成绩也确实让我放心。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那你自己就成为什么。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也不如“言传身教”。 善达网:我看到你经常读书,并不断参与公益圈里的各种论坛和活动,所以,有人称你是一个“学习型秘书长”。 彭 翔:我是比较有危机感的,一直奉行的准则也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像下象棋一样,当你看不到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时候,第一步一定做不好。做眼前的事情,真的不是考验功力,考验功力的是能否看到第二步,甚至是第三步。看不清的时候,就会很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