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术诱导“洗脑” 监管有待完善 《财经》新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贝店店主微信群内,每天都有指定人员向微信群新近成员分享“洗脑”故事,而这类故事的主要特点便是通过渲染焦虑,夸大事实等方式不断对潜在目标进行诱导。 分享者常用的”洗脑“故事模式有:没有学历缺乏知识的人从负债累累到月入过万元;无业生育女性从没有收入到实现独立;加入之初将信将疑,备受家人朋友质疑,但最终获得巨大收益等。令人不解的是,分享者从未出示过所谓挣到几十万的证据。 与此同时,为了促使新进店主快速发展下一层级,在新人培训群内,在为期六天的培训中,“导师们”不停向新店主“传授”如何引诱他人开店的话术及方法。通过分享卖货等“赚钱”的故事,对可能开店的受众采取不停骚扰等手段,最终达到发展“下线”获得收益的目的。 然而,依托类似传销模式野蛮发展的贝店不仅没有受到监管管制,反而吸引了大批用户。国内移动互联网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指出:2018年电商类APP增速TOP10中,社交电商占比超过一半。其中,社交电商贝店的月度活跃用户(MAU)超过15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37.3% ,位居全国移动电商增速榜首。 事实上,传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传入中国以来,虽然经过近20年打击,依然难以根治。同时演化出不同类型的新型传销、微传销等,此类传销隐蔽性极强,难以辨别。近日,权健等事件爆发一时之间将传销、直销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在武长海看来,在我国,目前传销呈现出向农村渗透的趋势,约有3至5亿人涉及其中,各类新型传销纷繁复杂。有的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实施网络传销活动、有些则以创业、投资为由头实施网络传销活动;还有打着“微信营销”、“微商”等旗号,以微信、微商为平台进行传销;或者利用虚拟货币、“金融互助”传销;以及,以“慈善救助”为幌子,欺骗群众上当受骗,或以“旅游直销”、“免费旅游”等噱头,通过加手机微信好友的形式发展下线,拉群众入会交费,从事网络传销等。 对此乱象,武长海指出,由于现有法规对新型传销概念界定模糊,导致一线执法人员难以准确辨别网络传销行为。对于传销行为的认定,不应仅是形式立法,而应该从现象实质认定,除应尽快完善防治微传销行为的工作制度、程序和机制外,还应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监管。 (原标题:贝店开店交“人头费”被指新型传销 野蛮扩张风险暗生)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