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火爆的社交电商为何频频触传销红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方超强律师从法律上给出了解释,同时他认为社交电商商业模式要彻底与传销切割干净很难。 究其缘由,一是社交属性的销售裂变增长速度太诱人,二是自认为已经做了有效的规避措施。事实上,关于传销刑法意义上的“传销”与工商行政执法层面的“传销”有很大区别。商业行为即便被认定为《禁止传销条例》所规定的“传销活动”,也不一定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因此,在个人看来,目前市面上的类似于花生日记的各类社交电商平台,要从商业模式上规避传销的刑事风险相对容易,但要彻底与传销切割干净,不被视为传销,具有很难的操作性。 三微商基因下:云集或面临监管风险 近几年是“无社交,不电商”的时代,社交电商赛道越发拥挤。此次云集启动赴美IPO,从中看出不只是在年龄和上市进程,云集在多个方面都与拼多多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是在各自垂直的领域里,都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既然是“先行者”,必然会面对更多未知。因此,与拼多多相同,云集的上市之路也充满了各种质疑和不看好。 此前被工商监管部门认定传销并处罚千万元处罚,此后云集也展开了经营模式调整,就地推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了整改,但摆在云集面前的问题是,其核心模式难以绕开“三级分销”:经理、主管、店主三个新的层级,经理依旧从主管和店主这些“下线”的缴费中抽成,主管则向店主抽成。因此,云集采用的分销模式已经成为许多电商的“标配”。 整改后的云集模式与此前罚款的行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说到底社交电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出来的新经济形态,目前电商80%的份额都在移动端,围绕新经济的平台创新是值得鼓励的,但同时任何商业创新都不得逾越法律法规的红线。 根深蒂固的微商基因使得云集时常面临不确定的监管风险,此前近千万元的罚单已是血的教训。但云集依然无法保证微商团队的种种“越界”举措何时会将自己拉入传销、虚假宣传的泥潭。 社交零售平台旧有的商业模式,面临着被推倒重来的境遇。此时在争议与观望声中谋求上市的云集,还能否顺利IPO,给国内社交电商行业重振信心,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原标题:貌合还是神离?百花齐放的社交电商命运为何却大相径庭?)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