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4月28日讯】(中国食品科技网)从来没有哪个产业,被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给予那么多的支持,细到养生、养老、健康服务的远近规划,大到上升为支柱产业的政策扶持…… 从来没有哪个行业,仅仅因为其中作为载体的产品及销售的模式,涉及到老年群体,从而整体被污名化,饱受指责,政府严管、媒体曝光、大众抨击…… 也从来没有哪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未审先判,被媒体直接形容为“骗子”;更没有哪个行业的从业者,如此迫切地希望政府部门,立法或者立规,来监管规范自己…… 这就是当老年群体遇见保健品与会销后,被高度扭曲、妖魔化的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囚徒困境。 老年健康服务业的罪与罚 作为健康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健康服务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混乱与危险交错的局面。一方面,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裹挟半推半就,急功近利、想赚快钱的人增加了,坚守底线、长效经营的人减少了,产品质量下降,服务水准降低甚至省却,行业没有底线,从业没有敬畏,营销没有边界,整个行业朝无序、无畏、无规则的恶质化业态急速下滑;另一方面,媒体紧盯行业,急追猛打,并以偏概全地称保健品从业人员为“骗子”,执法部门司法关口前移,直接以涉嫌诈骗刑事立案抓人,监管部门则重拳出击,启动各种严打,直到“用力过猛”:有的地方简单地把保健品会销列为严打对象,有的地方甚至细化到要求宾馆酒店不得给会议营销提供会议场所…… 本文无意在此探讨媒体的观点是否恰当,监管部门的用力过猛是否合适,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造成今天老年健康服务业的罪与罚,原因何在? 有人说是快销造成的,也有人说因为行业里混进了害群之马。客观地讲,把板子全部打在快销身上是不公平的,快销的引入只是加速了行业的恶质下滑。在没有快销之前,顾客家里保健品堆积如山直到死去还吃不完,并不是孤例,北京警方多次以涉嫌诈骗抓人,抓的也并非全是从事快销的人员。 板子应该打在我们绝大多数从业人员身上:惯用的红头文件、夸大的宣传宣讲、虚构的专家讲师身份、虚假的检测、过度的营销、服务价值的自我摈弃,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老年健康服务业的救与赎 保健品本无罪!保健食品是有功效的,有多达27种国家明文批准的功效,保健品行业也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在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家规划在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产值达到一万亿元的规模;会议营销也没错,这种高效快捷的营销方式,在很多行业都在被有效应用。只有当保健品、会销单独或叠加对接到老年群体时,才会产生那么多的负面问题。老年人+会销+保健品,三者齐备,暴露出的问题最大自不待言;老年人+会销,即使不买保健品,而是购买水机、空气净化器、普通食品等其他生活用品,也会暴露出问题;老年人+保健品,即使不是通过会销,而是通过药店专卖店,同样会暴露出问题,大多药店把保健品当药卖给老人,早已司空见惯,如果通过电购,则问题更大,3·15晚会的保健品“达人”——山西王大妈,她的四十多万大多就是花在电购上;保健品+会销,如果不是针对老年人,则问题不大,现在很多美容院就在通过会销隐性销售保健品,一些高端养生会所,通过会销给高端人士销售保健品,也不是秘密。 从以上老年人、保健品、会销的三角对应中,可以看出当今老年健康服务业,面临着多么复杂、繁重的监管局面。前段时间,一家企业负责人很无奈地问我:“到底有没有哪家政府部门,可以明确告诉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我回答:“目前还没有哪家部门,可以这样完整地回答你!”基于国家的行政许可及监管分工,公安部门只可以告诉你:不要搞诈骗、非法集资、非法经营;卫生部门只可以告诉你:不要非法行医和非法检测;工商部门只可以告诉你:不要夸大宣传、不要欺诈、不要销售假冒伪劣、不要超范围经营;质监部门只可以告诉你:不要制造假冒伪劣、不要无QS许可制售食品;食药部门只可以告诉你: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我的地盘我做主。没有哪家政府监管部门能够有这样的权限,可以归纳上述答案统一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