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16日讯】(时代周报)在无限极内部,广泛流传着一个不等式:“我们>我。”这一植根于“思利及人”的文化,在无限极基层工作人员心中,有着一种特别的号召力。从田间到车间,从农场到工厂,“我们>我”已成为影响基层工作人员的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成为一种“授人以渔、普惠共赢”的价值观。 如果说中草药是无限极的产品之源,那么药农则是无限极的核心伙伴。药农在市场中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可在无限极眼中,他们却是影响企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无限极和同属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旗下的天方健(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不仅帮助药农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中草药种植技术,而且带领种植专家现场指导,让药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蜕变成一名真正的田间管理者。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无限极虽然已成长为中国大健康领域的头部企业,但它始终没有忘记“思利及人”的核心价值观。在无限极看来,只有产业链的上下游共赢,才能打造出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药农困境 10月25日晚上,药农马大哥一宿未眠。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绿油油茁壮成长的三七,他既欣慰又有些焦虑。欣慰的是,在他的精心伺候下,位于云南石林糯黑村的这片三七种植基地,成为无限极的道地三七原料供应示范基地。焦虑的是,明天这片基地就要接受从全国各地专程而来的上百名中药材专家、媒体以及无限极、天方健管理人员的检视。这对于长年在深山里默默耕种的药农来说,多少有些压力。 这两年,三七的价格跌破了种植价,很多农民都是亏损种植,“每卖一公斤三七亏二十块钱,”马大哥说,“还要愁卖。很多药农赚不到钱,跑到城里打工去了。”自从与天方健和无限极合作之后,马大哥不再担心三七的销路问题,“天方健和无限极给我们保底,每公斤三七至少纯赚二十块钱”。 天方健和无限极帮他们解决了销路的问题,但马大哥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因为对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市场使然,也是战略所需。 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大健康产业的领军者,无限极一直坚守“100-1=0”的质量理念。在众多的企业发展战略中,无限极始终将产品作为发展的优先级。“无限极的主打产品是中草药健康产品,而中草药最讲究道地性。” 无限极(中国)副总裁薛守春说。 三七与人参同属同科,《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两者效用相当,但三七对种植的要求比人参更加娇贵。经过2500万年的进化,只适宜在冬暖夏凉、无严寒与酷暑、半光半阴、湿度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据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崔秀明介绍,“三七适合低纬高海拔的气候条件,不是这个气候条件,它就长不了。能长三七的地方,只有云南和广西一带。”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三七看云南,云南三七看文山。在中医药界,只有文山、石林等地带的三七才最为道地,糯黑村就位于三七核心产区之中。 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但当地的农民却对种植三七失去了兴趣。“4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种三七了。”马大哥叹了一口气,“种三七,来钱太慢了。” 三七,三年生。三七价格涨时,家家都抢着种,三年后供过于求,只能亏本卖。等到价格再次上涨时,种三七的人家已没有多少了。更要命的是,“原本要长三年的三七,很多农民为了快点回本,一年就采挖出来了。”马大哥摇了摇头说,“这样的三七,药效差了好多,价格也卖不起来!” 马大哥种植三七多年,对此深有感触。过去,种植凭经验,产量看老天,远谈不上科学种植。仅防治病虫害一项,很多药农就栽过跟头。再加上一些不良药材商利用行情的变化不断压榨药农。深处产业链的底端,药农很受伤。一方面,药农积极性不断受挫;另一方面,三七品质不断降低,传统种植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里。摆在这些药农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科学化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