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9月4日讯】(人民网)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中国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表示,“随着经济形势的恢复,一些灵活就业在增加,比如直播带货、移动出行、网络零售等增加了一些新型就业,整体上对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30日,商务部也表示,“网络零售成为消费市场的稳定器;直播带货成为电商发展的新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网络零售、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在稳定社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巨大潜力。当前,如何顺势而为发展直播经济,同时补齐相关短板,引发舆论重点关注。 直播带货成稳就业重要抓手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网络消费习惯集中养成,更多的消费场景被转移到线上,这推动了网络零售特别是直播带货的全面爆发。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6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2%。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观看人次超500亿,上架商品数超2000万。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4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与此同时,直播正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某电商平台一年带动就业超过173万,除了主播还诞生了助播、选品、脚本策划、运营、场控等多种新职业,获评“对于目前经济形势下实现‘稳、增就业’具有重要作用”。Boss直聘发布《2020上半年直播带货人才报告》显示,电商平台购物节“6?18”前夕,主播和直播运营两大岗位需求量比去年同期高11.6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稳”工作、“六保”任务的首位。在直播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部门采取不少措施,重点支持直播发展,促进各社会群体就业。 8月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农民工从事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新就业形态增加收入。同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提出面向退捕渔民开展直播销售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上岸转移就业。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 各地发展直播经济创新做法 在直播的风口下,各地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引导直播经济带货发展。 一是制定城市直播发展计划,抢占直播经济高地。广州、杭州、成都等地纷纷打出建设“全国著名的直播电商之都”“直播经济总部基地”“直播电商高地”等口号,并制定直播经济城市发展计划,推出相应政策,抢占这一新风口。 比如,重庆提出了要打造“直播应用之都、创新之城”的直播带货行动计划,实施电商直播带货“2111”工程:即到2022年,全市打造20个以上产地直播基地,至少发展100家具有影响力的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孵化1000个网红品牌,培育10000名直播带货达人,力争实现直播电商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广州市商务局出台《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推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构建1批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区、扶持10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头部直播机构、培育100家有影响力的MCN机构、孵化1000个网红品牌、培训10000名带货网红、网红老板娘等。在各地政策推动下,直播电商产业必将迎来新发展。 二是吸引直播带货人才,培育直播带货达人。当前直播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和完善,直播人才存在大量缺口。有机构预测,随着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预计未来人才需求将达到4000万,现有人才仅为未来人才需求的十分之一。有声音感叹,在这个“全民带货时代”,谁拥有更多人才谁就会在赛道上跑得更远。 包括广州、杭州、济南、重庆、义乌在内的多座城市出台了专门的直播电商扶持政策,涉及直播人才引进与培养。杭州市余杭区发布“直播电商政策”,明确对有行业引领力、影响力的直播电商人才可通过联席认定,按最高B类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享受相关政策。广州市花都区提出,优秀网红主播(拥有知名平台粉丝量50万以上),最高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50万元花都区购房奖励,优先享受人才公寓、入户指标、子女入学等人才政策。6月23日,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公示名单”显示,网红主播李佳琦成为崇明区今年首批拥有落户资格的人才,释放出重视直播人才的积极信号。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与电商平台创办“电商直播西南分校”,旨在加快孵化更多网红品牌,为直播带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是完善直播带货规范,引导行业发展。各地在积极推动直播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台相关规定,规范直播经济发展。6月,浙江义乌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义乌市加快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提到,制定网红直播电商“诚信规范经营”的标准体系;采取政府指导、协会组织、社会参与的方式,每年开展行业标杆评选;制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促进直播电商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月,安徽省网信办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网络公益直播活动的通知》,明确了领导干部在开展网络公益直播活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不得参加任何非公益性质的活动,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报酬,不得出现任何损害“亲清”政商关系的行为等。 完善直播经济法律法规 5月23日,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听完有关委员关于“新就业形态”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当然这个领域也存在法律法规一时跟不上的问题,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 当前,直播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刷单、刷粉、假货、虚假宣传、售后瑕疵等问题,产业链规范缺失备受舆论质疑。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直播带货类吐槽信息11.2384万条,包括部分主播特别是“艺人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夸大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产品货不对板,平台主播向网民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37.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问题,主要有夸大宣传、货不对板、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 因此,要进一步释放直播经济就业潜能,激发新经济就业空间,亟须完善与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打击直播带货乱象,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直播带货产业行稳致远。 《证券时报》文章认为,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新型产业,其发展和管理对地方政府也带来不小挑战。从政策的完善,到人才培养、职业认证、税收制度、产值统计等,都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协同并进,才能为直播电商在当地发展打造良好生态。因此,打造直播电商之都,并非喊口号、立旗杆就能做到的,要成气候还得看地方的底气和魄力。有专家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力及货品资源的涌入,直播电商将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格局,甚至成为城市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同时,政策制定、行业规范和岗位技能培养是当务之急。 此外,有声音认为,除了补齐法律法规短板,直播带货人员自身的素质也需要规范。有专家表示,电商直播行业的主播要“持证”上岗,一旦出现售卖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便将其纳入黑名单,从而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舆论认为,直播经济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正如《人民日报》评论《直播带货,有规矩才有未来》指出,标准和规范的明确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期待监管部门根据新业态的特点创新监管方式,既鼓励创新又兼顾公平;期待相关平台和主播放远眼光,诚信守规,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直播带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礼平) (原标题:抢占直播经济风口 完善补齐法律法规短板) 责任编辑:蓝莓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