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直销的基础,为什么直销企业和微商企业的处境大相径庭? 笔者最近也在观察微商市场,并重点了解了几家业绩亮眼、品牌突出的微商企业,笔者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的问题在于产品的销售。中国特色的直销企业在制度设计之初,就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归拢,强调人多业绩高,这也反应了一个事实:中国直销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种制度的指引下,从企业高管到经销商团队领导人,给所有新晋直销者灌输的观念都是——拉的人越多,跟随你的人越多,收取的加盟资金越多,你的收入就越高,等到你的团队成形,你就可以坐收管道收入了。这就是中国直销始终在强调的事业机会导向。 反观微商,同样也是直销的逻辑,在层层代理的幕后,也有以级差制为基础的团队激励,但是在新人进入的初期,微商企业和团队给新人灌输的是销售观念。如此一来,在最初的制度设计中,就能分化消费者、经营者和投机者,并可以逐步将投机者淘汰出局,让消费者托底,让经营者扩大品牌影响,吸引更多新人,形成良性循环。 笔者曾去参加过几次微商的招商会议,在会议现场,新人报单金额上限受限制,会议的80%在向与会人员培训销售技巧。培训老师通常会将市场个例和产品实际情况相结合,给予更多经营者在销售上进行启发。至于在会议现场成交环节,培训团队对新人的压迫性也是直来直往,甚至会以大量现金发放的形式进行炫耀式成交,很少会用事业机会进行迂回洗脑,这也是迥异于直销招商会议的特色。 从制度设计到市场执行,我们都知道,直销的事业机会导向明显高于产品销售导向,微商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市场底部就将经营者、消费者和投机者进行筛选,可以有效遏制后期的危机出现概率,长期来看,更可以大幅降低公关处理成本。 但是与直销、会销乃至传统保健品销售一样,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也是微商企业面临的痼疾。然而有直销前车之鉴,微商企业对经营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从源头开始把控。据笔者了解,有些微商企业的经销商,每天在朋友圈发的文字和宣传图片,只要涉及产品宣传,都是经由企业企划部门统一制作,并层层复制到市场每一个经销商手中,而且不允许经销商擅自改动一个字。这样的措施也最大程度能避免宣传风险。 至于微商的经销商为什么这么听话,直销的经销商为什么就有点肆意?这也是上述制度设计的结果。微商企业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有筛选机制,所以并不担心个别经销商乃至小批次经销商的流失。而直销企业一直强调要人力的积累,所以会在经销商的管控中有很大的弹性,不敢过于强硬,这样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宣传风险。 我们直销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简单、听话、照做,但都是以培训的方式在强调,人心不可控,制度管控才是硬道理。微商企业教授经营者产品销售技巧,构建稳固的市场底盘;继而以直销的简单可快速复制为表面形式,构建经营者队伍;再用直销的激励制度,留住骨干团队和人员,形成了区别于中国直销企业的新直销业态。 但目前微商市场也是百花齐放,每天都有新的品牌诞生,每天都有旧的企业关门。随着社交媒体日趋固化,社交流量的红利期已近尾声,直销企业此时以新零售名义切入微商,还有多大的空间? 笔者在广州的朋友圈有部分网红市场的经营者,近期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微博、微信、陌陌、探探、抖音等社交平台,以及诸多直播互动平台的流量红利期已经接近尾声,2015年获取一个陌生流量的总成本大概在90元左右,今天获取的总成本已经飙升至800元以上。 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也是促使微商业态从最初的陌生流量裂变,不断趋向直销——熟人社交商业——的根本动力。曾有行业人士笑说:直销自造流量池的先天优势,马云和马化腾都比不上。但是以平台和产品为依托的陌生流量裂变,比如淘宝和QQ、微信等没有天花板,自造流量池就算如安利一般都有容量限制。 颇为庆幸的是,如以安利全球为最高标准,中国诸多直销企业,离流量池的最大容量还有很远很远,从这个层面来看,还有足够的流量空间让直销企业去经营和发展。同时,与陌生流量不同的是,直销企业流量池的黏性远超一般互联网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