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海底捞合作的过程中,乔智君觉得人工智能和餐饮行业相结合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高科技,而且项目操作起来,周期也不会太长。但能做到精准的需求预测,就是一件较为繁琐的事。 “我们看起来是在和一个企业合作,其实是透过企业,进行B2B、B2C运营,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乔智君认为,消费数据繁杂和复杂,要做到相对准确的消费预测,是一项细致而不断优化的工作。 一些去过智慧餐厅的顾客觉得,目前这家智慧餐厅虽然在后端看起来比较先进,但前端的体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人机交互感不强,“除了有机器人送菜,没感觉太多新鲜的内容”,伊建坤认为,如果是智能餐厅,那么从点菜到上菜,都应该尽量做到没有人工,纯机器化的体验。 有的顾客在网上看到图片介绍,以为智慧餐厅能让顾客可以直接通过投影到餐桌上的界面进行下单点菜,但到了餐厅后,发现仍然需要手持一个平板电脑。如何在前端体现更智能化?有行业人士指出,应该做到用户在点菜的时候就能看到菜品生产、加工、配送的全生命周期情况,建立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互信,“这一点技术上其实并不难实现”。 乔智君认为,无论何种先进的技术,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后厨可以更准确知道哪些菜品快过期,哪些菜品点的少等等,但前台的“增量”同样重要,这需要进一步思考。 “再智能也离不开人。”一位就餐的瞿姓女士表示,选择海底捞就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食品安全是第一位,但交流也都样很重要,人之间的交流,机器是代替不了的。”一些顾客发现,智慧餐厅里没有了其他海底捞餐厅提供的美甲服务。 虽然现在都在主打智能、无人的概念,但易钟认为,有温度的服务是必要的。智慧餐厅并不意味着有温度的人和冰冷的机器之间互相矛盾,“可以同时存在。未来,机器人的设计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温度。” (原标题:加了人工智能“底料”的火锅,好吃吗) 责编:木子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